中心城区渍水现象大幅减少的背后
来源:岳阳日报   2016-08-10 20:50
浏览量:1 | | | |

7月份的几场大暴雨之后,家住梅溪桥的老杜惊讶地发现,原先以为会出现的城区积水现象并没有出现。对比以往发生的小区大面积长时间内涝,雨后冲刷锃亮的一条条街道让市民舒心的同时,也让老杜在社区意见反馈单上划上了一个大大的“满意”。

入夏以来,湖南各地多有暴雨,暴雨所至,岳阳周边一些城市连续发生内涝。防汛二级预警的拉响,让相关部门枕戈待旦的同时,也让市民们心怀忐忑。如何排涝,让岳阳城区安全度汛成为大家普遍关注的话题。

抓好“面子”

4年前,地处洞庭湖畔的岳阳城区内涝多、积水严重,群众怨气多、骂声多。从2012年开始,市委、市政府投入5000多万元,启动城区低洼地段整治工作,力争用三年时间改变积水现象。

今年入汛后,市委常委、常务副市长唐道明对城市防汛防涝工作高度重视,亲自担任市中心城区内渍应急处置小组指挥长,并多次组织成员单位对防洪排涝工作进行专题部署和会商,要求按照“标本兼治、远近结合、综合施策”的原则,扎实推进中心城区渍水综合治理工作。

凡事预则立。为应对强降雨,岳阳楼区、经开区、南湖新区进一步完善防汛应急预案,各成员单位认真落实责任。

市城管局对所辖的11座泵站投入100万元进行维护维修,特别是对金东门、蛇皮套两大水系涉及到的蛇皮套泵站投入40万元进行维修,并购买了7台设备,抽排能力大大增强,保障在暴雨时各泵站正常满负荷运转,缓解各泵站前端排水的压力,确保城区排涝泵站的正常运行;临时架设泵站,抽排低洼地段渍水;同时对主城区11个易渍点26千米的管网清理淤泥3453立方,确保管道畅通,并对金东门、蛇皮套的雨水闸进行检修,保证强降雨时段能够将雨水有效溢流。

市长江修防处通过采取自然排放和电排抽排等措施,累计开机5133个小时,有效地降低了南湖、东风湖、吉家湖、月形湖的平均水位2.5米,排水量达5425万方,腾空其库容,为城区后段防汛防涝打下基础。

市住建局对王家河景区泵站进行维护,确保泵站在防汛期间能够有效抽排。

通过对城区内湖水位的科学调度调蓄,清淤、疏通排水管网,保证维护好泵站正常抽排,充分发挥整个城市排水设施功能等一系列措施后,城区降雨受渍情况较去年同期明显好转。主城区11个易渍点除下王组地段渍水时长8小时外,其余均未出现渍水现象,特别是渍水问题十分突出、居民反映十分强烈的金东门、博物馆、娃娃塘、佘家垅等地段,渍水现象消失不见。

疏通“里子”

8月4日上午11点,烈日高照,46岁的史大朋从市邮政的下水管道里爬出来时,浑身夹杂着臭水和汗水。半个小时前,他刚和工友一点点铲挖了至少0.45立方的淤泥。

从长城市场到邮政局的下水管网仅仅500米长,可清淤工作却要花掉史大朋和工友们至少一个多礼拜时间。

他告诉记者,夏天熏天的恶臭和炎热的气温都在他们可承受范围内,但是下水道中的毒气却是危险因素。因为下水道内都是污腐类的垃圾,长时间在高温中会发酵出有毒气体。

记者在现场看到,清淤队员首先打开周边道路所有井口盖,排除有毒气体,然后戴上氧气罩爬入管道,由于管网狭窄,无法利用机械,只能对里面淤泥采取人工清理形式。每天,史大朋和工友们要清理出3吨左右的垃圾和污泥,在炎热夏季里,他们不仅要面临脏、苦、累的考验,还要忍受高温的折磨,可想而知清淤难度有多大。

一个城市的排涝防洪能力如何,下水管网通道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。

这些管网位于地下,虽在市民的视线之外但是却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。正是史大朋们这样的默默奉献,尽心尽责,始终坚守在城市清淤的第一线,才及时保障了下水管道的畅通无阻。

“下水管网可以说是一个城市的动脉,重要性不言而喻。”在清淤现场,市城市排水管理所所长田培建打了这么一个比方,“清淤工人就是要把所有下水管道里的垃圾、泥沙、污泥给清理出来,保持管道的通畅,保障城区的排涝。”

为防范暴雨可能导致的城市内涝渍水,在主汛期来临前,市政工人们重点加强对隐患地段排查、排水设施维护等工作。特别是系统清淤管渠,分水系一条一条进行清淤疏浚。截至目前,已全面清理、疏通了求索路、南湖大道、巴陵西路、巴陵中路等排水管道淤泥2100 立方,对青年堤、蛇皮套、金东门、人汽公司、下王组至农委段等主涵清淤1353立方;及时更换了雨水窗740套、检查井136套,做好排查和补损工作;对部分设施进行了维修和改造,抢修了青年堤主涵明沟20米,粮食局小区主涵抢修30米;加强低洼路面雨水窗垃圾清理,加大排水系统收集能力,道路雨水和渍水点确保在雨停后30分钟内基本得到消退。

“海绵城市”建设 让城市彻底告别“看海”模式

事实上,“水患”已成为困扰各大城市的共同难题。除了硬化面积过多外,如今担任城市防汛重任的排水设施也同样面临很多问题。

市政管理处专家姜俊杰表示,目前我市的排水标准较低,多数还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所建,历史欠账太多,基础薄弱,连基本的雨污分流系统都未形成,还存在排水系统老化、更新难等问题。对于这点,田培建也表示十分认同。

他告诉记者,如今的城市建设中,如果污水管道接入雨水管道,污水不经处理直接排入河流,会导致水体污染;而雨水管道与污水管道合用,暴雨来临时雨水通过这种拥挤的管道排放就不畅快,容易导致内涝。在城市快速扩张过程中,普遍的做法又是重地上轻地下,对原有排水系统考虑不够,加之原有的堤坝、湖塘被填埋后,导致绿地面积减少,汇水面积无限增加,成为城市建设中的一道“硬伤”。

可喜的是,岳阳市已成功申报湖南省级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,通过“渗、滞、蓄、净、用、排”等六大措施处理城市初期雨水和地表径流,有效缓解城市内涝。今后,所有市政和房建项目均按照海绵城市建设要求纳入管控范围,严格规划、设计、施工和监管。

按照未来构想,从2016年至2018年的三年期间,明确南湖新区、洞庭新城为试点建设示范区,面积达18平方公里,受惠人口20万,并建设完成王家河、马壕污水处理厂和清华园小区的海绵体项目建设工作。“十三五”期间,通过海绵城市建设,将70%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。到2020年,城市建成区20%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;到2030年,城市建成区80%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。

岳阳还将按照“宜业、宜居、宜游”总体目标,结合环南湖旅游交通“三圈”,推进水生态修复。通过挖掘现有水系、渠系、内湖潜能,统筹清淤疏浚、连通工程、涵闸调控等措施,加强水生态、水环境治理和保护,逐步在规划区构建“格局合理、功能完备,蓄泄兼筹、引排得当,水流通畅、环境优美”的河湖连通体系,全面根治城市内涝。 本报记者 谢 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