建“宜居之城”圆“百姓之梦”
来源:岳阳日报   2016-07-28 08:04
浏览量:1 | | | |

“一极三宜”江湖名城建设一年来之宜居岳阳篇


夜幕降临,华灯初上,盛夏的岳阳在霓虹灯的装点下显得绚丽多彩。忙碌了一天的市民,茶余饭后都爱到公园和广场散步乘凉、跳舞健身。城市中,回响着和谐的音符。

近些年来,一个叫做“宜居”的词,正在岳阳市民口中广为流传。在全力推进“一极三宜”江湖名城建设的进程中,市委、市政府着力将岳阳建设成为极具幸福感、归属感和安全感的“宜居之城”。经过全市上下坚持不懈的努力奋斗,市民的生活环境向着愈加舒适、惬意的方向行进。宜居,这一承载着全体岳阳市民的梦想,正在逐渐变成现实。

城市秀美,是一座城市宜居最直观、最集中的外在体现和标志,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、社会和谐的主要载体。

近几年来,我市加大投入,积极打造生态宜居城市。在寸土寸金的现代化城市中,努力平衡城市建设与民生问题,把公园、广场建设成市民百姓休憩健身的新天地。一批高水平的文体场地和公园相继建成,王家河风光带、环南湖旅游交通三圈、南湖公园等休闲场所,已成为市民茶余饭后的好去处。

针对中心城区日益拥堵的交通现状,我市开展交通疏堵保畅工作,中心城区道路交通“微循环”改造已初见成效。市内交通出行方便,出远门也很便捷。如今,从岳阳坐上高铁,可直达广州、北京、上海、重庆等19个省会城市或直辖市,实现了高铁“公交化”。正在建设中的岳阳三荷机场,将为岳阳市发展航空货运、临空产业创造有利条件。

岳阳虽然是内陆城市,如今交通已经不再受阻。如今,这座城市,正把其更多的闪亮面展露出来。四通八达的公共交通线路和便捷的出行方式,可以顺畅地把市民带到任何想去的地方。

民生大于天,枝叶总关情。近年来,增加城乡居民收入、提高社保水平、创新社会管理、创建和谐社区、建设平安岳阳。奔跑在追求幸福道路上的岳阳,不断书写着城市发展史上的新篇章。

纵观岳阳,改善民生一直是这座城市发展的主旋律。围绕市民的“衣食住行、业教保医”,我市每年安排财政预算时,对其他预算紧了又紧,而对民生支出毫不吝啬。今年1月至6月,全市完成公共财政预算民生支出147.8亿元,占财政支出比重为74.8%,

今年年初,我市举行“2015百姓点赞十大民生实事”暨“2016百姓期盼十大民生实事”评选活动,首次就十大民生实事公开征求市民意见。由“政府配菜”变为“百姓点菜”。2016年市办民生实事将评选出的百姓期待民生实事全部纳入其中。

一项项举措落地生根,一份份答卷精彩呈现。2015年,我市成功获评全国文明城市、全国绿化模范城市、全国宜居城市百强、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、中国最具文化软实力城市等荣誉称号。一座宜居之城,正以新的面貌、新的姿态、新的形象展现在广大市民和八方游客面前。

本报记者 彭雨琪

 

家住公园里 处处好风景

 

2008年,市民蒋芳燕和爱人在王家河旁的锦绣河山小区买了一套房子。

随着城市发展东移,原处于城乡结合部的王家河片区逐渐成为城市中心区域,由于两岸乱搭乱建,菜地、垃圾遍布,污水横流,臭气熏天,严重影响沿线15万居民生活品质,也严重影响城市环境,很多市民戏称王家河是岳阳的“龙须沟”。“我记得是从2011年开始,王家河的河水开始发黑发臭。我们家的房子距王家河太近,即使门窗紧闭,都阻隔不了那种难闻的气味。”蒋芳燕说,她很苦恼,经常和爱人抱怨,后悔买了这里的房子。

2012年10月15日,我市正式启动王家河流域综合治理工程。这是我市建市以来最大的民生综合性工程,集生态保护、旅游休闲、文化展示和水利交通于一体,涵盖河道治污疏浚、两岸沿线景观带、两岸人行游路和机动车道以及一批跨河桥梁等内容,包括城市道路、城市桥梁、园林绿化、岸线整治、灯光照明、截污管网与水循环处理系统、给排水、污水抽排、淤泥处理、堤坝、驿站、公共设施、经营性管理用房等工程。

经过治理后,曾经满是杂草和黄土的岸线被整饬一新,河水臭气熏天的情况已不复存在,东岸和西岸美景遥相呼应,美不胜收。如今,已正式投入使用的王家河公园,平均每天吸引两万余名市民来此休闲游玩。

此外,为进一步改善市民生活环境,提升城市形象。我市近几年进行了小街巷改造,仅2015年,中心城区就完成了400条小街巷的改造任务。同时,城市小游园建设也快速推进,市民只要出门,处处都有休憩之地。

如今,只要天气好,蒋芳燕就和家人都会到城市到处走走,去王家河边看风景。她说,一想到自己家住在公园旁边,就感觉特别幸福。

 

治堵保畅通 出行更便捷

 

7月25日上午7点50分,家住市政府家属区的张元,像往常一样,开着车从家里出发,前往位于岳阳经开区管委会大楼上班。“要是照以前,必须7点出发才能保证不迟到。而现在大概20分钟左右就能到工作单位,还能在家吃个早餐再出门。”张元说,这全靠花板桥路口的微循环改造发挥的作用。

近年来,尽管岳阳市新建、改建的道路越来越多,可汽车保有量的迅猛增加依然给交通安全畅通带来了巨大压力。其中,作为进出城的主要路口的花板桥不堪重负。

治堵保畅,迫在眉睫。市交警支队创模办负责人谢型亮说,岳阳城区的交通压力都集中在主次干道上,如果能拉通我市各分支道路,必将大大分解主次干道的交通压力,缓解交通拥堵。加强城区道路微循环交通组织工作,充分发挥支流作用。

从2014年开始,我市结合城区道路现状,在城区道路交通微循环改造方面做了多次调研。2015年12月,花板桥路口微循环改造正式动工。

张元说,以前上下班高峰期,要等五、六个红绿灯才能通过,现在最多等两、三个红灯就可以通过了。

三维出租车公司“的哥”童建文说,自从打通微循环,分担了主干路的交通流量,缓解了交通压力,提高了道路通行的速度,如此以来,他们出租车司机就能多跑几趟,每天的收入也就能增加不少。

据悉,除了花板桥路口,我市中心城区沃尔玛路口、炮台山路、民院附小路口、建湘路口、步行街周边、东风广场路口、国大路口、长炼小区路口等堵点,交通微循环工程也正在改造中,并初见成效。“微循环”有效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难题,给行车带来了方便,更给市民生活带来了便捷。在记者采访市民对支路网建设的看法时,大家基本持同一观点,微循环让城市交通不堵了,还给心里添了更多敞亮。

 

宜居是一座城市的梦想

 

一座宜居的城市,是一个山清水秀、生活便利、平安文明、适宜健康养生、可以惬意深呼吸的民生福地。

岳阳建设“一极三宜”江湖名城,何以将“宜居”放在“三宜”之首?市委、市政府“以民为本”的执政理念和执政意图显而易见。

岳阳的决策者认为,城市发展无论如何规划和定位,应该将“人”的发展放在第一位,应该将“人”的幸福指数、和谐程度的发展放在第一位,应该将“让百姓有更多幸福感和获得感”放在第一位。

近年来,我市从统筹生产、生活、生态三大布局的各个方面,针对保障衣食住行、缓解交通拥堵、优化城市规划等需求,狠抓民生福祉改善、重大项目建设、社会治理创新,提升市民素质,化解“城市病”,留住城市特色……

一系列“软”“硬”举措并重,剑指城市建设中的各种难题和不便,力求让人民群众在城市生活得更方便、更舒心、更美好。城市面貌悄然蜕变,人民幸福感不断提升。

事实证明,只有把宜居作为城市的基本和首要功能,推动城市协调、和谐、可持续发展,才能真正提升城市竞争力和市民的幸福感。在岳阳,市民可以拥山水,在文化古城的熏陶下,住在安逸舒适的园林小区,看着周边不断变美的城市,在舒适的环境生活、工作。

让市民们的衣食住行都得到保障,尊重他们的想法,给他们休闲的空间和充分的自由,让他们获得安全感和归属感,当每个人都能以幸福的姿态生活于这座与之朝夕相处的城市,那么这座城市也就自然地追寻到了幸福的坐标。

 

丫楠的24小时幸福生活

 

 

上午7点10分,骑着公共自行车出门。

中午12点15分,到花板桥菜市场买菜。

下午4点,在金鹗公园旁的德兰书园书店看书。

晚上8点20分,在王家河公园跑步。

作为一个长期生活在岳阳的人,胡丫楠对岳阳的宜居,有着自己的感受。

清晨,老人们在公园和广场悠闲的打太极,上班族则穿梭在四通八达的立体交通中。大家可以选择乘坐崭新的公交车,也可以骑公共自行车。

对于上午和下午的感受,胡丫楠用了“煮茶”来形容。如果说上午热火朝天的奔忙是冲泡茶叶加入高温的开水,那么,下午的岳阳,就如同沉静而清凉的品茶过程。这时,最热闹嘈杂的时间已过,茶叶的清香和醇味,就溢了出来。

傍晚,是最令人期待的时刻。市民们忘却一天上班劳累,享受悠闲的生活。茶余饭后可以携家人到南湖广场、巴陵广场散步,跳一段广场舞。也可以约上三五好友,沿着千亩湖和王家河风光带夜跑,欣赏美景。喜欢安静的市民,还可以坐到书店里,选上一本中意的书看上半天。

而真正带给岳阳人幸福体验的还不止这些,还有大家对社会治安的信任,对居住的满足,对公共服务的肯定。拥山水,在文化古城的熏陶下,住在安逸舒适的园林小区,看着周边不断变美的城市,在舒适的环境生活、工作,这就是一个岳阳人24小时的幸福生活。

胡丫楠说,在岳阳,“幸福”是一座城市昂扬向上、日新月异的变化与发展;“幸福”是让老百姓不仅可以感受到中小城市生活舒适的愉悦,还可以享受到大城市人生出彩的机会;“幸福”不是因为一座城而幸福,而是我们自己正是生活在这座城市里的人。

 

点赞·热议·期待

 

岳阳楼社区居民贺水清:

我今年67岁,住在岳阳楼社区船厂经济适用房。这两年社区实行网格化管理,居民办事越来越方便。去年,我想办理医疗保险,但因为不清楚流程,东奔西跑都办不好。岳阳楼社区第四网格员刘勇知道这个情况后,主动帮我办理好,并把医疗保险本送到我家里来。我感觉,网格化管理是一张充满温情、人情味的“网”,它把最基层的社区与社区居民、社区环境紧密地联系在一起,以网格为单位、用网格员的服务搭起社区居委会与居民沟通的桥梁,让我实实在在感受到了人情和温情。

外出务工者李晴:

2003年,我从岳阳移居到东莞,从事外贸工作。今年春节回到岳阳,令我感到惊讶的是,曾经灰头土脸的岳阳变了模样,空气清新了,公园多了,绿地大了,环境变美了,我已经和老公商量好了,再过两年就回家乡岳阳发展。

市七中教师王辉明:

这两年,岳阳在治堵保畅方面,做了很多卓有成效的工作。但是日益增加的机动车,让市民的停车问题越来越困难。我希望政府能采取一些更有效的措施,缓解中心城区停车难问题。

园林专家任映宇:

城有山林市有园,是市民对美好城市生活的愿景。宜居城市,公园和绿地是最不可或缺的硬件设施。我认为,今后我市在园林绿化建设过程中,可以突出园林特色,引领社会绿化。多开展园林主题活动,努力为社会提供绿色生态盛筵,引导社会广泛参与、体验园林活动,形成浓厚的社会绿化氛围。让岳阳成为一座步步风景绿味浓,秀美风光宜居之城。

 

“睛”彩岳阳

 

城乡面貌新改观

中心城区严重低洼渍水地段整治成效明显,改造小街巷1153条,市体育中心、王家河流域生态休闲和历史文化记忆长廊等标志性工程加快建设,污水日集中处理能力比“十一五”末提高6.5倍,城镇垃圾无害化处理率98%,城镇化率54%。

保障性安居工程有序推进

截止2015年,全市新增廉租住房4.25万套,新增经济适用住房9425套,新增公共租赁住房4.98万套,改造各类棚户区15.9万户,每年发放廉租住房租赁补贴近3万户,住房保障总户数达29万户,基本实现应保尽保目标。2016年上半年,全市保障性安居工程实现开工32935户,开工率为68.6%。

城市绿化指标达全面小康标准

近三年来,共新增城市公园绿地100多万平方米,城市建成区绿地率达39.25%,绿化覆盖率达40.88%,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9.17平方米,目前,全市有公园、小游园共30多个。

 

·岳阳城市名片·

●全国文明城市

●全国宜居城市百强

●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

●中国最具文化软实力城市

●国家历史文化名城

●中国优秀旅游城市

●中国国家卫生城市

●全国绿化模范城市

●中国国家园林城市

●中国观鸟之都

●全国无偿献血先进城市

●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先进城市